泰顺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是温州市首个核准并开工的抽水蓄能项目,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4×3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12亿千瓦时(年发电利用小时数1000小时),年抽水耗电量约16亿千瓦时(年抽水利用小时数1333小时)。项目由国家电网旗下国网新源控股有限公司(央企)与泰顺县政府合作投资建设,浙江泰顺抽水蓄能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总投资71.34亿元,总用地面积2969亩。于2022年正式开工,计划2028年首台机组投产,2030年全面竣工。主体工程由中国安能第三工程局承建(C1标段),总工期为53个月,预计于2028年年底完工;前期工程(Q1标)包括进厂交通洞、施工支洞等由其他合作单位完成,计划在2025年5月底完工。该电站承担浙江电网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及紧急事故备用任务,其建设将填补浙南地区在抽水蓄能领域的空白,显著提升温州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并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抽水蓄能电站通过电能与势能转换实现电网调节:
储能阶段:电网低负荷时(如夜间),利用富余电力将下水库水抽至上水库(电能→势能);
发电阶段:高负荷时,放水驱动可逆式水轮发电机组发电(势能→电能),单机响应时间短,调峰填谷能力显著。
技术参数:最大发电水头未明确,但装机容量与年利用小时数体现高效调节能力,配套500千伏电网接入。
1. 枢纽布局
上水库:位于山顶区域,库容约885万立方米,由大坝、环库公路、进出水口等组成,采用沥青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技术,最大坝高待补充。
下水库:利用珊溪水库(原规划)或新建水库,库容与上水库匹配,坝体类型未明确。
输水系统:含高压斜井、竖井、尾水隧洞等,总输水道长度待补充;地下厂房埋深较大,采用喷锚支护结合钢衬砌技术。
2. 地下工程与隧洞
地下厂房:埋深大,主厂房尺寸待补充,采用喷锚支护结合钢衬砌技术,施工中需应对断层破碎带。
隧洞与竖井:进厂交通洞长约2300米,施工支洞与排风竖井复杂,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工法,实时监测保障稳定性。
3. 岩土与支护
高边坡处理:如新朱湾大桥桥台位于110米高陡边坡,采用危石清理+锚杆支护+植被恢复技术。
生态修复:应用TBS植被护坡技术,减少施工对天目山生态区的影响。
1. 战略与经济价值
填补空白:浙南地区首个抽水蓄能电站,优化浙江能源布局,支撑新能源消纳。
经济拉动:建设期年创税3000万元,投产后年创税超1亿元,带动投资超700亿元(10倍效应)。
2. 生态与旅游融合
绿色设计:施工严格控制爆破振动与废水排放,同步规划“电站+景区”模式,上水库拟打造生态旅游名片。
1. 复杂地形与施工条件
桥隧占比高,如新朱湾大桥缆索吊装工艺复杂,高边坡危石处理难度大。
地下厂房穿越断层,围岩稳定性差,需动态调整支护方案。
2. 长周期协调
前期工作历时25年(1997-2022),涉及生态红线调整、央地合作、移民安置等。
1. 管理模式创新
央地合作典范:国家电网与地方政府深度协作,缩短前期审批至38个月。
数字化管理:引入线上审查、可研与初设同步审批,提升效率。
2. 技术应用突破
无调压井设计:优化输水系统布局,节省成本(参考天荒坪经验,待泰顺具体数据确认)。
设备国产化:东方电机提供4台300MW机组,推动国产化替代。
泰顺抽水蓄能电站以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生态友好设计和央地合作模式为核心,建成后将填补浙南储能空白,年减少碳排放约16.4万吨,为浙江实现“双碳”目标与山区共富提供关键支撑。其“工业+旅游”融合模式或成全国示范,进一步推动泰顺绿色经济转型。
参考:
喜迎县“两会”丨泰顺抽水蓄能电站聚势蓄能促共富--泰顺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