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项目定位:
内蒙古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是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旨在通过“风光火储多能互补”模式,将新能源电力与既有火电通道结合,提升输电通道利用率,实现绿电规模化外送。总装机容量200万千瓦,其中风电170万千瓦、光伏30万千瓦,年发电量超41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350万吨。2023年12月28日,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2024年9月30日,大唐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
2. 建设单位与实施单位:
建设单位:大唐和林格尔新能源有限公司、大唐清水河新能源有限公司。
实施单位:内蒙古大唐国际托克托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依托其既有火电通道)。
设计单位:项目环评由内蒙古绿疆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承担,具体技术方案未明确提及,但涉及火电与新能源协同设计。
3. 实施模式:
国内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的多能互补项目,利用公司现有送出通道裕量空间及10台煤电机组调峰能力的灵活性,就近开发周边区域200万千瓦优质风光资源。同步建设4座220千伏升压站,所发绿电由220千伏线路接至公司220千伏升压站后,再经既有四回500千伏线路送至京津唐电网,实现输电通道投资零新增,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开辟出一条“风光火”多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能源规模化开发新路子,为加快西部清洁能源基地建设提供新思路新实践。
1. 多能互补技术:
风电:采用大功率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未明确),年利用小时数超2100小时;光伏选用高效组件,结合固定支架+柔性支架,提升土地利用率。
火电调峰:依托大唐托克托电厂672万千瓦火电容量,通过灵活性改造实现深度调峰,保障新能源电力平稳外送。
储能系统:未明确具体配置,但项目强调“风光火储”一体化,推测配套储能以优化电网稳定性。
2. 生态与经济协同:
光伏板下采用“上可发电、下可养殖”模式,支持集中放牧10万余只羊,推动畜牧业规模化。
风电项目选址兼顾生态保护,减少土地扰动。
1. 桩基础设计:
风电基础:山区地形复杂,采用扩展式混凝土基础或深桩基础,增强抗风载能力;施工需克服地形高差与极端气候。
光伏支架:柔性支架结合固定桩基,适应土地起伏,减少地基开挖。
2. 结构布局:
风电集群:分标段建设,清水河县韭菜庄(70万千瓦)与城关镇(30万千瓦)风电场通过220kV线路接入火电厂。
光伏阵列:和林格尔县采用牧光互补模式,板下空间用于放牧,土地利用率提升30%。
1. 通道复用创新:
全球首个利用既有火电通道打捆外送新能源项目,节省输电线路投资约20亿元。
2. 多能协同优势:
风光火储联合运行,绿电占比达15%,提升京津唐电网清洁能源比例。
3. 产业融合示范:
风光项目与畜牧业结合,形成“绿电+乡村振兴”新模式。
1. 施工挑战:
清水河风电项目地处山区,需完成27座塔基浇筑和5条集电线路贯通,运输大型风机叶片(单叶片长91米)难度大。
2. 环境协调:
初期因林地手续问题被通报整改(部分地块存在虚假申报),需兼顾生态保护与建设进度。
3. 技术整合:
火电与新能源协同需攻克次同步谐振等技术难题,保障电网安全。
1. 模式创新:
首创“火电通道复用+多能互补”模式,为沙戈荒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范例。
2. 技术突破:
柔性支架与固定桩基结合,实现光伏阵列满容铺设。
3. 机制探索:
通过火电企业自建新能源项目,破解煤电与绿电对立关系,激发转型动力。
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通过风光火储协同开发与既有通道复用,年供绿电41亿千瓦时,成为蒙电进京的标杆工程。其创新模式为传统火电转型、沙戈荒地区生态治理与能源开发提供了重要参考。
参考网站:
关于大唐和林格尔新能源有限公司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大唐和林格尔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公示关于大唐和林格尔新能源有限公司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大唐和林格尔牧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受理情况公示
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首批机组正式并网发电,火力发电网-专业面向火力发电厂,热电厂,设计院及相关设备单位相互交流的综合网站.
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 (大唐清水河风力发电项目)公示_ 清水河县人民政府
大唐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_澎湃号·政务_澎湃新闻-The Paper
蒙西托克托外送200万千瓦风光项目《使用林地可行性报告》中部分地块与现地不符被通报_内蒙古自治区
蒙西托克托200万千瓦新能源外送项目发电量首次破亿度_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