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岩土研究院

土钉墙支护工程施工技术交底讲解

1417 2020-11-24 17:42:53



1施工准备:

1、劳动力准备:

建立各施工部的管理组织,集结施工力量、组织劳动力进场,做好施工人员入场教育等工作。

2、施工机具、工具准备:

根据相关的设计图纸和施工预算,编制详细的材料、机械设备需要量计划;施工机具、工具包括成孔钻机、射流真空泵、空压机、反铲挖土机、翻斗车、空压机、混凝土喷射泵、锚杆机、正铲装载机、张拉设备、注浆设备、卷扬机、钢筋弯曲机、电焊机、钢筋切割机等。

3、材料准备:

签定材料供应合同;确定材料运输方案和计划;组织材料按计划进场和保管。包括钢筋、砂、石子、水泥、排水管等。

4、技术准备:

熟悉、审查施工图纸。

5、作业条件:

(1)完成地上、地下各种管线及障碍物的勘测定位;

(2)完成地上、地下障碍物的拆除;

(3)施工现场的平整;

(4)测量放线;

(5)临时道路、临时供水、供电等管线的敷设;

(6)临时设施的搭设;

(7)现场照明设备的安装。


2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规范》GB 5104-2015

1、施工工艺流程:

边坡开挖→边坡修整→定位放线→成孔→插锚筋→注浆→挂网→锚头安装→喷射混凝土→养护。

2、土钉支护施工应配合挖土、降水等作业,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挖土分层厚度应与土钉竖向间距一致,逐层开挖并施工土钉,禁止超挖。

(2)开挖后应及时封闭临空面,应在 24h 内完成土钉安设和喷射混凝土面层;在淤泥质地层中开挖时,应在 12h 内完成土钉安设和喷射混凝土面层。

(3)上一层土钉完成注浆后,应至少间隔 48h 方可允许开挖下一层土方。

(4)施工期间坡顶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控制施工荷载。

(5)土钉支护应设置排水沟、集水坑等用于地表和基坑排水。坑内排水沟离边壁宜大于 1m;排水沟和集水坑宜用砖砌并用砂浆抹面,坑中集水应及时抽排;

(6)支护面层应视开挖土层含水情况设置必要的泄水孔。

3、成孔注浆型钢筋土钉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人工凿孔(l<6m)或机械钻孔(l6m)时,孔径和倾角应符合设计要求;孔位误差应小于 50mm,孔径误差应小于±2°,孔深可为土钉长度加 300mm

(2)钢筋土钉应沿周边焊接居中支架,居中支架宜采用φ6~φ钢筋或厚度 3mm~5mm 扁铁弯成;注浆管与钢筋土钉虚扎,并同时插入钻孔,注浆完成后注浆管可回收再利用。

(3)应采用两次注浆工艺,第一次灌注水泥砂浆,灌浆量不应小于钻孔体积的 1.2 倍。第一次注浆初凝后,方可进行二次注浆。第二次压注纯水泥浆,注浆量为第一次注浆量的 30%~40%,注浆压力为 0.4MPa~0.6MPa,浆液配比应符合表 6.8.3 要求。

(4)注浆完成后孔口应及时封闭。

 

4、击入式钢管土钉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钢管击入前, 应按设计要求钻设注浆孔和焊接倒刺, 并将钢管头部加工成尖锥状并封闭。

2)钢管击入时,土钉定位误差应小于 20mm,击入深度误差应小于 100mm,击入角度误差应小于±1.5°。

3)从钢管空腔内向土层压注水泥浆液时,注浆压力不应小于 0.6MPa,注浆量应满足设计要求。注浆顺序宜从官底向外分段进行,最后封孔。

5、钢筋网的铺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钢筋网宜在喷射一层混凝土后铺设,钢筋与坡面的间隙不宜小于 20mm

2)采用双层钢筋网时,第二层钢筋网应在第一层钢筋网被混凝土覆盖后铺设。

3)钢筋网片应固定在土钉头部,并与水泥土搅拌桩、旋喷桩保持 30mm~50mm 间隙。

4)钢筋网宜焊接或绑扎,钢筋网格允许误差±10mm,钢筋网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300mm,焊接长度不应小于网筋直径的 10 倍。

5)网片与加强联系钢筋交接部位应绑扎或焊接。

6、喷射混凝土施工应遵守下列规定:

1)应优先选用湿喷工艺,采用干喷工艺时应采取降低粉尘的措施。

2)喷射混凝土作业应分段分片依次进行,同一分段内喷射顺序应自下而上,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小于 40mm,一次喷射厚度不宜大于 120mm

3)喷射时,喷头与受喷面应垂直,距离宜为 0.6m1.5m

4)喷射混凝土终凝 小时后,应喷水养护。

 

7、复合土钉墙支护施工应符合下列要求:

1)作为隔水帷幕的水泥土搅拌桩, 相互搭接长度不应小于 200mm, 桩位偏差应小于 50mm,垂直度误差应小于 1/100,各施工参数及施工要点应符合本规范 4.10 节的规定。

2)超前型钢宜先于土方开挖支设并宜压入或打入。当需采用预钻孔埋设超前钢管时,预钻孔径一般比钢管直径大 50-100mm,钢管底部一定范围内应开注浆孔并灌注水泥浆。

8、土钉支护质量控制应遵守下列规定:

1)注浆材料宜用水泥净浆或水泥砂浆,水泥净浆的水灰比宜为 1:11:0.5;水泥砂浆的水灰比宜为 0.40. 5,灰砂比宜为 1:11:2

2)钻孔的误差应符合下表 6.8.8 的要求:

 

3)土钉筋体保护层厚度不应小于 25mm

4)当成孔过程中遇到障碍需调整孔位时,不得降低原有支护设计的安全度。

9、复合土钉支护质量检测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钉验收时其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14 天。验收数量每 200 根选取一组(根) ,不到 100根按 100 根计。当 根土钉达不到试验值时,须另外增加 根进行补充试验;当超过 20%土钉达不到试验值时,应补打或采取其它加固措施。

2)喷射混凝土面层验收时,其养护时间不宜少于 28d。每 150m2~200m2喷射面层取一组(3块)试块进行试验,试块采用边长 100mm 的立方体进行单轴抗压试验,其强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3质量要求:

依据《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02

7.4.1 锚杆及土钉墙支护工程施工前应熟悉地质资料、设计图纸及周围环境,降水系统应确保正常工作,必须的施工设备如挖掘机、钻机、压浆泵、搅拌机等应能正常运转。

7.4.2 一般情况下,应遵循分段开挖、分段支护的原则,不宜按一次挖就再行支护的方式施工。

7.4.3 施工中应对锚杆或土钉位置, 钻孔直径、 深度及角度, 锚杆或土钉插入长度,注浆配比、压力及注浆量,喷锚墙面厚度及强度、锚杆或土钉应力等进行检查。

 

7.4.4 每段支护体施工完后,应检查坡顶或坡面位移,坡顶沉降及周围环境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采取措施,恢复正常后方可继续施工。

7.4.5 锚杆及土钉墙支护工程质量检验应符合表 7.4.5 的规定。


4安全技术措施:

依据《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JGJ 59-2011

1、施工方案

1)深基坑施工必须有针对性、能指导施工的施工方案,并按有关程序进行审批;

2)危险性较大的基坑工程应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应由施工单位技术、安全、质量等专业部门进行审核,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签字,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基坑工程由施工单位组织进行专家论证。

2、临边防护

1)基坑施工深度超过 2m 的必须有符合防护要求的临边防护措施。

3、基坑支护及支撑拆除

1)坑槽开挖应设置符合安全要求的安全边坡;

2)基坑支护的施工应符合支护设计方案的要求;

3)应有针对性支护设施产生变形的防治预案,并及时采取措施;

4)应严格按支护设计及方案要求进行土方开挖及支撑的拆除;

5)采用专业方法拆除支撑的施工队伍必须具备专业施工资质。

 

4、基坑降排水

1)高水位地区深基坑内必须设置有效的降水措施;

2)深基坑边界周围地面必须设置排水沟;

3)基坑施工必须设置有效的排水措施;

4)深基坑降水施工必须有防止临近建筑及管线沉降的措施。

5、坑边荷载

1)基坑边缘堆置建筑材料等,距槽边最小距离必须满足设计规定,禁止基坑边堆置弃土,施工机械施工行走路线必须按方案执行。

6、上下通道

1)基坑施工必须设置符合要求的人员上下专用通道。

7、土方开挖

1)施工机械必须进行进场验收制度,操作人员持证上岗;

2)严禁施工人员进入施工机械作业半径内;

3)基坑开挖应严格按方案执行,宜采用分层开挖的方法,严格控制开挖面坡度和分层厚度,防止边坡和挖土机下的土体滑动,严禁超挖;

4)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

8、基坑工程监测

1)基坑工程均应进行基坑工程监测,开挖深度大于 5m 应由建设单位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第三方实施监测;

2)总包单位应自行安排基坑监测工作,并与第三方监测资料定期对比分析,指导施工作业;

3)基坑工程监测必须有基坑设计方确定监测报警值,施工单位应及时通报变形情况。

 


9、作业环境

1)基坑内作业人员必须有足够的安全作业面;

2)垂直作业必须有隔离防护措施;

3)夜间施工必须有足够的照明设施。

4)基坑支护结构必须在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方可开挖下层土方。


5绿色施工:

依据 《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

1、土石方工程开挖应按绿色施工要求进行分析,制定合理的土方处理方案。宜采用逆作法或半逆作法进行施工。余土应分类堆放和运输。

2、在受污染的场地进行施工时,应对土质进行专项检测和治理。

3、现场土、料存放应采取加盖或植被覆盖措施。

4、土方、渣土运输车应有防止遗洒和扬尘的措施。

5、基坑降水宜采用基坑封闭降水方法。

6、基坑施工排出的地下水应加以利用。

7、采用井点降水施工时,应根据施工进度进行水位自动控制。

8、当无法采用基坑封闭降水且基坑抽水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不良影响时,应采用地下水回灌措施,并应采取地下水防污染措施。 

 

封闭式渣土运输车


稿源:智慧鲁班

作者:小慧

本文仅供学术经验分享之用

转载请注明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