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某部队营房碎石桩复合地基
一、工程概况及碎石桩设计参数
该营房为一系列主体3层、局部4层的建筑群,共计 24 栋;位于徐州北郊西琵琶山南山脚下。由于场区地基土为冲、淤积形成,且存在中等液化土层,故采取碎石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其目的在于消除液化和提高地基承载力,要求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达到130kPa。干振碎石桩按等腰三角形布置,桩径0.4m,桩长 8m.桩行距1.0m.同一行上桩间距2,0m。施工顺序要求按照"先外围后中间,先软土后硬土,先长边后短边,向中间挤,隔排施打"的原则。
二、工程地质条件
该场地范围内土层自上而下描述如下∶
①杂填土。主要由砖瓦碎块、砂子组成,全区分布,厚0.3~0.7m。②粉质粘土。饱和,软塑~可塑,厚0.5~1.0m。③粉土。稍密~中密,局部夹有粉质粘土,厚0.7~1,6m。
④粉质粘土。软塑~可塑,局部夹有薄层粉砂及粘土,厚1.0~1.2m。
⑤粉土。中密,含少量黑色有机物,局部夹有粉质粘土,饱和、软塑,厚1.0~1.2m。⑤粘土。饱和,可塑,未钻透。
其中③层与⑤层饱和粉土为中等液化土层。
碎石桩复合地基质量检测
(一))桩身质量检测
本次检测随机抽取3根碎石桩进行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s3.s)试验,锤击数为7~21击,平均为13击,为中等密实程度,承载力特征值为450kPa。
(二)桩间土加固效果检测
本次检测在桩间土共布置8个测试点,其中4个为标准贯入试验孔,4 个为双桥静力触探孔;经检测,桩间土工程特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2.标准贯入试验测试结果
本次检测共进行标准贯人试验 20点,同加固前相比,标准贯人锤击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加固前后标准贯入锤击数列于表7.4.9。
3.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
桩间土承载力特征值是由标准贯入试验和双桥静力触探试验综合确定的,列于表7.4.10。
由表7.4.11可见,加固前,③层、⑤层饱和粉土为中等液化土层,经碎石桩加固后,标贯锤击数均大于临界锤击数,判定③层、⑤层饱和粉土在7度远震区为不液化土层,即液化土经碎石桩加固后,消除了液化的可能性。5.复合地基承载力的确定
该场区碎石桩按等腰三角形布置(如图7.4.20所示),单桩承担的处理面积为2.0m2²。根据当时现行《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复合地基承载力按下式进行计算
B.徐州化肥厂造气车间干振碎石桩复合地基一、工程概况及碎石桩设计参数
该造气车间长约47m,宽约17m,设计要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160kPa。由于该场地分布有约10m.厚的软土,不能作为天然地基,经技术经济比较,决定采用干振碎石桩进行地基加固。桩的分布为正三角形,桩距0.85m.桩径0.40m.桩长7.2m.共布桩 1019根。要求地基土处理深度内土层全部消除液化,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设计要求。
二、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内地层自上而下依次为∶
①杂填土。由粘性土混炉渣及碎石组成,厚0.3~0.6m。②粉土。饱和,稍密一中密,厚2.1~2.8m。③粉质粘土。饱和,可塑,厚1.7~2.6m。④粉土。饱和.软~可塑,厚约1.1m,局部缺失。
⑤粉质粘土。饱和,软~可塑,厚约1.1m,局部缺失。⑥粉土。饱和,中密,厚1.3~1.7m。⑦粘土。饱和,可塑,未钻透,揭露厚度1.1m。
①~⑥层为碎石桩处理的主要对象,据勘察报告提供的②~⑥层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18kPa、98kPa、108kPa、88kPa、147kPa。
三、碎石桩复合地基检测
质量检测采用的仍是分别检测桩身和桩间土挤密效果方法。
(一)碎石桩桩身质量检测
以重型圆锥动力触探(N63.5对碎石桩密实度及承载力做出判定,根据桩身重型圆锥动力触探平均击数 N63.5=12.7,判定碎石桩为中等密实,承载力特征值可取为 450kPa。
(二)桩间土挤密效果检测
在桩间土布置了6个检验孔,其中3个双桥静力触探孔,3 个钻探技术孔(进行标贯试验与取样做土工试验)。地基土处理前后其物理力学性质均有一定的变化,粉土②、④、⑥层的密实度及承载力提高比较明显,标贯击数分别提高为原来的1.60、2.50和3.71倍,锥尖阻力qc 分别提高为原来的2.39、1.43和1.65倍,承载力特征值分别提高为原来的1.54、1.58 和1.42倍,且处理深度范围内的粉土层全部消除了液化;粉质粘土③、⑤层锥尖阻力q。分别提高为原来的1.10倍和1.14倍,承载力特征值提高为原来的1.10和1.32倍。
处理前后各土层力学性质对比如表7.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