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况
该建筑物占地长为19.66m,宽为14.46mn,面积约 284m2。场地四周与老建筑物指得很近。尤其是西面、南面与老建筑的山墙紧换。东面距老建筑物的山墙也仅有1~1.5m,新、老建筑物的基础也基本上相靠拢,而新基础的埋深又比老基础平均深约1m。
本工程为框架结构,北面为三层,采用条形基础,南面为五层,片基础,整个基础及结构无沉降缝。
工程场地狭小。土质却较为复杂。北面 10m 范围内原有一钢筋混凝土人防工程,埋深4.5m,施工前已被凿除,回填较疏松的杂填土;南面是原二层老建筑 ,施工时被拆除;中间地段为原花园地带,整个场地地质条件为不均质地基,如图 4-12 所示。
4.2.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本工程有暗浜通过,其大致走向为西北~东南。基础下存在原人防部位的新回填土、灰色淤泥质粉质粘土和淤泥质粘土,属高压缩性土,需加固处理。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详见表 4-4。天然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为76.5kPa,十字板抗剪强度Sv=31.7kPa。
4.2.3 设计计算
按照上部结构设计要求,地基经振冲加固 后,其 承 载 力 标 准 值 需 达 到117.6kPa。设计时,基础范围内采用正方形满堂布桩,桩间距L=1.5m,桩长 8m,即桩端到淤泥质粉质粘土与淤泥质粘土的交界面上。地基加固的目的主要是减小差异沉降和提高地基承藏力。根据以上的布桩方案进行试算。
一、单桩极限承载力计算采用J.Brauns公式计算;
4.2.4 施工方法
一、施工技术
本工程振冲器采用ZCQ一30型,起重机械采用履带吊车附自制机架,用就近自来水直接供水,用人力手推车加料,填料采用粒径为 40~70mm 碎石,加料采用将振冲器在孔内提高 1.0~1.5m,随后边加料、边振密、逐段振密的方法,每次加料为两小推车约 0.25m²。,贯彻"少吃多餐"的原则。大部分桩位的施工顺序采用由里向外的施工方法,对紧靠周围建筑物的桩位,采用先从邻近建筑物一边施工,再逐排向外推移的方法,而对于紧靠旧房山墙的一排桩位,采用一孔隔一孔跳打法施工。
二、质量控制
振冲桩的施工质量是加固地基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制桩过程中严格使密实电流、加料量和留振时间这三个主要因素同时达到设计要求。密实电流控制在 50~55A,留振时间为30~60s。由于在基础范围内约有1/3 面积是旧人防工程,振冲施工前被凿除,回填主后再施工的,因填土未经压实,颗粒孔隙很大,所以在施工时加料量增加很多,有时还是达不到密实电流值,因此本工程制桩质量的重点是控制密实电流值。
三、施工对周围建筑物的影响
本工程在西、南、东面紧邻旧房,尤其是西面,旧房为解放前建的二层砖混结构,山墙为空斗墙,用灰土混合砂浆砌筑,在紧靠北山墙的一排桩施工时、山墙墙面振动较强烈。墙面粉刷局部有脱落,但不影响墙体安全。这与打设钢筋混凝土桩相比,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四、施工中的排污
本工程场地狭小,又地处居民区,排污是一个较大的问题。施工中在场地内搭设沉淀池,用污水泵将污泥抽到沉淀池内,等污泥沉淀后再集中排污。
4.2.5 质量检验
本工程在施工中,随时对制桩质量进行了检验、施工结束后。做了两根单桩静载荷试验和一根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并进行了沉降观测。
一、单桩静载荷试验
荷载板的直径与桩的直径相同,D=80cm,在 p-s 曲线上取s=0.02D相应的荷载值作为承载力标准值,实测为270kPa,推算得复合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 118.48kPa。图 4-13为两根桩静载荷试验 p-s曲线。
二、单桩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本工程布桩的纵横向间距L=1.5m,每根桩承担的加固影响面积为1.52=2.25m²,荷载板的尺寸为1.5m×1.5m,实测得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标准值为fs;=135.73kPa。图 4-14 为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p-s 曲线。
三、沉降观测
本工程在基础施工完毕后,在底层框架柱脚埋设了沉降观测点,观测结果见表 4-5。观测结果表明,沉降比较均匀,说明加固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