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岩土研究院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地下空间行业与产业分类

478 2021-12-30 09:29:10

image.png

"十三五"期间,中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已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地下空间领域的行业市场、科技水平已成为推动中国参与国内外经济合作与竞争的主导力量,尤其是处于中国"三带三心多片"地下空间总体发展格局中的城市,逐步形成地下空间行业的"学科化"、"专业化"、"职业化"与"产业化"。

以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程度、国家战略需求、科技水平等作为评判标准,本报告以轨道交通、地下空间技术服务行业市场为例与进行简析,总结中国地下空间产业体系发展阶段,为各城市、城市群"十四五"期间地下空间产业发展指明方向。

2 轨道交通发展焦点简述

(1)轨道交通建设进展

截至 2020年底,中国大陆地区共有44个城市开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度7745.37公里,2020年新增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里程1192.84 公里。

其中 38个城市开通了地铁(不含轻轨、有轨电车及其他),运营线路总长度6328.6公里。

2020年 城 市 轨道交通建设稳中有增,相较于2015年,建设里程翻倍。

image.png

(2)建设重心从以东部城市为主逐渐向中、西部城市延伸

从空间分布来看,城市轨道建设热度逐渐向以成都为代表的西部城市以及以西安、长沙为代表的中部城市延伸,轨道交通建设呈均衡发展趋势。

image.png

3)以轨道交通为主导的城市公共交通

轨道交通是公共出行主要交通方式,目前,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北京、成都等6 个城市的轨道交通的公交分担率在 50% 以上。

近年来,国家、各地方政府陆续出台或正在研究规划设计导则,如国家层面发布的《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地区设施空间规划计导则》(征求意见稿)等,以及城市层面发布的如《西安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设计导则》、《佛山市轨道交通场站及周边土地综合开发实施办法(试行)》,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为加快城市轨道交通 TOD开发指明了方向。

image.png

(4)轨道站域"微空间"特征

站城融合是城市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的重要标志,将发挥轨道交通和城市建设的联动效应。

2018年,北京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轨道交通场站与周边用地一体化规划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在轨道交通车站周边打造微中心。在《意见》中,轨道微中心的概念为;是与轨道交通站点充分融合、互动,可达性高,十地集约化利用程度高,具有多元城市功能,具备场所感和识别性的城市地域空间。

本报告中提出的轨道站域"微空间"与《意见》中的微中心概念比较相似。以"微空间"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为切入点,通过收集、整理210 条轨道交通线路4314个站点及其周边地下空间开发的现状,侧重用数据的形式来分析研究国内轨道立站点辐射半径范围内地下空间开发的特征与趋势,为打造空间立体集约,实现站城融合出谋划策。

目前,国内基于轨道站点的地上地下一体化开发中,地面开发建设的相关规划已逐渐成熟,出台的导则中也以地面指引为主,指导地下空间开发的内容及指标却相对较少,且主要以引导性指标为主(如地下空间开发规模、开发层数、主导功能等),缺少强制性指标,这会导致地下空间开发缺乏有效的执行力。

image.png

(5)轨道站域"微空间"综合开发现状

典型案例主要为商业商务中心型(北京国贸站、南京新街口站等)、交通枢纽型(虹桥枢纽等)两种类型。通过分析研究发现,目前国内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呈现出以下3个特征∶

1.站点核心 500米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以交通功能主导,地下商业功能向轨道站点中心集聚;

2.利用广场、道路等公共用地以及待改造用地开发地下空间,注重完善地下空间网络,重视加强轨道站点同周边地下空间的连通;

3. 重视地下空间生态化、品质化建设引导,强调建筑设计中融入绿色环保理念。

image.png

(6)轨道站域"微空间"连通率

本报告通过编写组提出的"连通率"概念,来分析研究国内轨道站域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生长"态势,以期引起相关从业人员在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中对连通要求及指标的关注,为地下空间网络化的发展提出建议。

image.png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