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总装机规模1050万千瓦,其中光伏800万千瓦、风电250万千瓦,是国家推动沙戈荒地区清洁能源开发的标志性工程。项目于2021年10月集中开工,2024年12月31日全容量并网投产,总投资超百亿元,覆盖海南州、海西州等区域,配套建设15座330千伏汇集站和8座750千伏输变电工程。
建设单位:以国家能源集团、华能集团、国家电投等央企为主导,例如华能青海分公司负责海南州共和塔拉滩30万千瓦光伏、海南州50万千瓦光伏等项目。
实施单位:中核汇能、山东电建、中国能建等参与施工,如中核汇能青海公司完成海南100万千瓦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中的80万千瓦光伏建设。
核心目标:支撑青豫直流特高压外送,年发电量超250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超200万吨,助力青海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
1. 高效光伏发电技术:
采用单晶硅双面双玻组件,部分项目试点全球最大商用尺寸钙钛矿组件,提升弱光响应能力和系统效率(如共和塔拉滩项目)。
通过青豫直流特高压通道外送绿电,配套储能系统(如中核汇能项目配套150兆瓦/300兆瓦时电网侧储能),实现削峰填谷。
2. 多能互补模式:
结合“牧光互补”“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如乌图美仁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循环发展,兼顾发电与生态修复。
1. 桩基础设计:
针对戈壁荒漠地质,以螺旋钢桩和混凝土灌注桩为主,优化桩基定位技术以适应沙质土壤,确保结构稳定性。
2. 分片式阵列布局:
将光伏区划分为多个发电单元(如青豫直流二期项目900兆瓦划分为9个单元),每个单元独立配置逆变器和升压设施,降低故障风险。
升压站集成GIS设备、SVG无功补偿装置,提升电能质量并减少输电损耗。
1. 规模与生态协同:
单体规模全球领先(如共和三期300兆瓦项目为海南州最大),利用荒漠未利用地,减少生态占用。
2. 产业带动效应:
施工期带动超2000人就业,投产后为当地贡献年产值超2.5亿元,助力乡村振兴。
3. 减排效益显著:
年节约标煤超77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13万吨,推动青海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93.26%。
1. 极端环境挑战:
高海拔(果洛项目海拔4200米)、低温缺氧导致施工降效,设备运输需特殊加固。
沙尘天气频繁(如茫崖地区年均沙尘日超60天),组件需通过防尘认证并定期清洁。
2. 复杂协调问题:
涉及林草手续、油气压覆矿、电网接入等跨部门协调,累计召开专题座谈会30余次。
1. 技术集成创新:
全球首例“火电+光伏+储能”多能互补示范(如中核汇能项目),首次在高原大规模应用电化学储能系统。
试点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如国家电投西宁项目集成屋顶、幕墙、车棚光伏,功率密度达200瓦/平方米。
2. 模式创新:
“光伏+旅游”融合:升压站设计融入地域文化,规划沙漠星空旅游等工业旅游项目。
智能运维体系:应用无人机巡检和AI故障诊断,运维效率提升40%。
青海第一批大型风光基地通过规模化开发、多能互补技术及生态协同模式,成为沙戈荒地区能源转型标杆。其高海拔施工经验、智能运维体系及产业融合模式,为后续第二、三批大基地建设提供范本,助力青海清洁能源装机突破4939万千瓦。
参考网站:
青海省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成投产|青海省_新浪财经_新浪网
国家第一批风光大基地华能青海项目全部并网发电-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青海电网建设项目陆续开复工 计划投资超80亿_经济频道_央视网(cctv.com)
青海省第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成投产-政务公开-青海省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