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岩土研究院

青海省第二批大型风光光伏基地项目介绍

18 2025-03-31 13:27:36

一、项目概况

青海省第二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总装机容量700万千瓦,包含光伏540万千瓦、风电120万千瓦、光热40万千瓦,并配套储能100万千瓦/360万千瓦时。项目以就地消纳为主,建设周期为2022年9月至2024年底,主要分布在海南州共和县、海西州德令哈市、大柴旦等地区。

核心项目示例

1. 中能建江苏设计院/江苏美科共和100万千瓦源网荷储项目

装机:90万千瓦光伏+10万千瓦光热,配套电化学储能10万千瓦/20万千瓦时。

目标:探索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提升电网调峰能力。

2. 中电建共和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

装机:90万千瓦光伏+10万千瓦光热,配套电化学储能。

特点:采用高效单晶硅组件与光热协同,提升全天候发电稳定性。

3. 中广核德令哈100万千瓦光伏光热项目

装机:80万千瓦光伏+20万千瓦光热,配套压缩空气储能。

创新点:光热系统提供调峰能力,弥补光伏间歇性短板。

建设单位与实施单位

主导企业:三峡集团、中能建、中电建、中广核等央企,部分项目由地方国企(如青海盐湖工业)参与。

实施模式:以EPC总承包为主,例如国能(大柴旦)光伏发电公司负责二期70万千瓦光伏项目。


二、技术原理

1. 光伏技术

高效组件:采用550Wp/600Wp单晶硅双面组件,提升弱光发电效率,部分项目试点TOPCon技术(转换效率达23.6%)。

光储协同:配套电化学储能(如磷酸铁锂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及飞轮储能,平抑发电波动。

2. 光热技术

塔式光热发电系统:通过聚光镜场将太阳能聚焦至吸热塔,驱动蒸汽轮机发电,兼具调峰能力。

3. 生态修复技术

板下种植耐旱植物(苜蓿、蛋白桑),结合滴灌技术修复荒漠化土地,植被覆盖率提升至60%以上。


三、基础型式与结构设计

1. 桩基础设计

地质适应性:针对戈壁、沙地松散地质,采用螺旋钢桩与混凝土灌注桩结合,桩基深度动态调整(如海西项目桩深达2.5-3米)。

抗沉降技术:在采煤沉陷区应用实时监测系统,动态调整桩基布局以应对不均匀沉降。

2. 阵列布局

分片式结构:将光伏场区划分为39个子阵,每个子阵配置21台组串式逆变器,减少故障影响。

支架系统:固定倾角支架+跟踪系统(试点项目),提升单位面积发电量10%-15%。


四、项目特点

1. 多能互补与规模化开发

通过“光伏+光热+储能”模式实现多能互补,提升电网稳定性。

单体项目规模达100万千瓦,配套青豫直流外送通道,年发电量超22亿千瓦时。

2. 生态与经济协同

修复荒漠化土地超10万亩,同步发展“光伏+养殖”(如牧草种植、肉牛养殖)。

试点EOD模式(生态环境导向开发),将生态治理收益反哺新能源建设。


五、实施难点

1. 环境挑战

高海拔(平均3000米以上)导致低温缺氧,施工效率降低30%;年均沙尘天气超60天,需高频次组件清洁。

光热项目镜场安装精度要求高(误差需小于0.1度),施工难度大。

2. 协调与审批

跨部门审批涉及林草、矿产压覆、电网接入,需省级专班统筹推进。


六、创新点

1. 政策模式创新

首创“政府主导+企业实施+村集体入股”模式,村民参与运维分红(如共和县项目)。

推行储能调峰能力与产业配套绑定机制,确保全生命周期效益。

2. 技术突破

应用无人机巡检与AI故障诊断系统,运维效率提升40%。

光热电站集成熔盐储热技术,实现连续24小时发电。


青海第二批大型风光基地通过“多能互补+生态修复+智能运维”模式,成为全国新能源综合开发的标杆。项目详情可参考青海省发改委《2024年电力行业重点项目建设方案》及企业公开资料。


参考网站:

第一批、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全速推进!青海“十四五”新增光伏42GW_财经频道_证券之星

再增400MW光热项目!青海第二批大基地项目(预备清单)已明确_储能_建设_海西

青海“十四五”新增光伏42GW,第一批、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全速推进_新能源_建设_国家

青海第二批大基地项目:再增40万千瓦光热项目-国际太阳能光伏网

青海省能源局:加快建成第二、三批大基地项目-北极星太阳能光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