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哈密市聚力打造千亿级电力新能源产业集群,积极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推动新能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新能源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哈密市“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是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布局的新能源综合开发项目,旨在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应用与生态治理协同发展。
以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为核心,该项目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项目,也是新疆单体最大的“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总装机容量610万千瓦,包括风电420万千瓦、光伏180万千瓦、光热10万千瓦,配套建设120万千瓦/480万千瓦时电化学储能,总投资超290亿元。项目依托哈密至重庆±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成后年发电量将达142亿千瓦时,年减排二氧化碳1172万吨,同时带动绿氢制造、储能等产业协同发展。
1. 多能互补发电:采用“风光火储”一体化模式,结合风电、光伏、光热、煤电及储能调峰技术,通过时空分布优化提升电网稳定性。例如,光热储热技术可提供连续8小时稳定电力输出,弥补光伏间歇性短板。
2. 生态修复集成:通过光伏板覆盖减少地表蒸发,外围草方格固沙和砾石层铺设形成三级防风体系,促进荒漠植被恢复。
3. 绿电外送消纳:配套建设220kV升压站和特高压输电线路,将绿电直送重庆等负荷中心,减少输电损耗,提升能源跨区域配置效率。
1. 桩基础设计:
螺旋钢桩基础:针对松软沙层,采用螺旋钢桩深入地下3-5米,单桩承载力达20吨,减少施工扰动。
地形适应性支架:桩基顶部连接可调倾角支架(15°-40°),动态适应沙丘起伏,优化组件受光角度。
2. 结构布局:
分片式阵列:180万千瓦光伏装机分解为288个发电单元,每个单元配置组串式逆变器和智能跟踪系统,提升发电效率。
防风固沙体系:阵列外围设置2米高挡沙墙,内部铺设砾石层并种植耐旱植物,形成“光伏+生态”复合屏障。
1. 规模与协同优势: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基地之一,配套煤电和储能设施实现多能互补,系统调峰能力提升30%。
2. 产业链整合:同步建设新能源产业园,引入碳纤维材料、氢能装备等产业,形成“绿电-储能-制造”一体化生态链。
3. 生态经济双赢:通过“板上发电、板下治沙”模式,修复荒漠土地超10万亩,并规划沙漠星空旅游等文旅项目。
1. 极端环境挑战:沙漠昼夜温差达50℃,冬季低温-30℃,需采用IP68防尘防水组件及C5-M级耐腐蚀钢材。
2. 复杂施工协调:单日最高投入600名工人及大型设备,需同步管理光伏、光热、储能等多类型工程,物流半径超80公里。
3. 生态保护限制:施工避开鸟类迁徙期(4-6月),采用无硬化道路设计,确保临时用地生态恢复率100%。
1. 技术集成创新:
三维激光建模:无人机测绘建立沙丘数字模型,桩基定位误差控制在±2cm以内,施工效率提升25%。
1500V高压系统:相比传统1000V系统,光伏阵列线损降低30%,配套组串式逆变器效率达99%。
2. 模式创新:
“风光火储”一体化:煤电作为调峰电源,储能提供快速响应,实现新能源占比超60%的稳定外送。
跨区域协同机制:政府、兵团、企业联合成立指挥部,统筹土地审批、电网接入等跨区域问题。
哈密市“沙戈荒”基地通过多能互补、生态修复与产业协同,打造了新能源开发的“沙漠样本”。其技术体系为同类项目提供了防风固沙桩基设计、高压系统降损等经验,预计2025年全容量投产后,将成为“疆电外送”战略的重要支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网站:
新疆单体最大的“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开工-国际能源网能源资讯中心
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新能源项目在新疆哈密开工-中新网·新疆
【哈密新视角·新场景】哈密市积极推进“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储能|装机容量|能源消费总量_网易订阅
6.1GW!我国首个“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开工-国际新能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