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海南省琼山市某八层住宅长 22.65m,宽13.5m,总建筑面积2415m²。该住宅一、二层是钢筋混凝土墙体,三层以上则采用小梁小柱的框架结构,屋盖楼盖均为整体现浇。基础为带桩的筏板基础,即在钢筋混凝土墙下设置连续的承台梁,支承在钻孔灌注桩上,桩长18m。设计由桩承担 90%的竖向荷载,筏板则承担10%的荷载。为此作了换土处理,将基底下的杂土换填成密实的中砂,换土厚度1.0~1.7m。
该住宅楼于1994年9月完成钻孔灌注桩施工,1995年3月结顶,至5月中旬两次暴雨后开始出现不均匀沉降,6月初已测到40mm的最大沉降差。同年8月 28日强热带风暴后沉降速率加剧,不到半个月最大偏移量已达175mm(图6-74),由于建筑物整体刚度好,未出现裂缝现象。
二、工程地质条件
场地土自上而下分为四层,见表6-40。
二、倾斜原因分析
由于场地排水设施不良,进人雨季后住宅的一角大量积水,形威一个面积约170m²、水深0.6~1.0m 的水塘.积水经砂垫层下渗,使淤泥层的含水量剧增,承载力相应减小,这一角的桩顶荷载受到转嫁而增大,而桩侧阻力却略有减少。而在水塘的对角线一角分布覆盖着建筑垃圾,略高于周围地面.阻碍雨水渗入地表下,不产生这种现象(图 6-74)。
四、纠倾设计与施工
(一)方案选择
考虑倾斜主要是因住宇楼东南角地基浸水所引起,决定在沉降少的西北角也活当浸水恢复平衡,为加快纠倾速率,辅以掏土方法。
(二)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1、在住宅楼西北角紧贴承台边缘开挖1.2m 宽呈直角状布置的沟槽(图6-75),槽内浸水,并利用沟槽的深度控制纠倾速率;同时抽干东南角原积聚的水塘;
2.沟槽首先挖至承台板底,浸水后第一周就阻住了不均匀沉降的发展,东南水塘角的偏移量回复了1.5mnmn;
3.第二周开始挖去换填的中砂,纠倾工作按每天12.5mm的回复偏移量均稳进行,至 11月上旬的剩余偏移量见图6-75,已达纠倾目标;
4.停止浸水后用原土封沟。
五、纠倾效果
至纠倾结束时,东南角最大剩余偏移量为 53mm,相当于总高度的 2%,已符合非危房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