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每个”岩土体具有“独一无二”的工程特性,因此,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岩土工程问题的解决,除了需要综合理论知识和工程试验,也格外需要现场工程师的经验。也就是说,岩土工程的实施,离不开设计人员与施工人员的相互辅助。
岩土工程是典型的概念设计,这种基于岩土体性质与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地下水位的不确定性、现场与室内试验的差异性,以及相关计算理论的不一致性,都会对岩土工程的设计造成一定的不确定性。因此,岩土工程贯彻“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正是通过施工过程中不断对地质体的认知,及时调整设计中的瑕疵,使岩土工程尽量的靠近真实状态。
因此,岩土工程要反对两个状态。一是设计的不可调整性。即有关人员认为岩土工程设计一旦成型,就不能出现变更。这似乎维护了设计的权威性,但却背离了岩土工程的初衷。二是设计的滞后性。即有关人员既然岩土体是那么的复杂,就没有必要认真事前设计,待边坡开挖揭露地层后再行设计。这种“剑走偏锋,偷天换日”的做法都是不对的。这两种情况在工程实践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实在有违岩土工程的基本处治理念。
在岩土工程设计中,技术人员应时刻牢记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指标外,以及工程的现场可实施性问题。
安全性作为岩土工程的最基本指标,在工程中普遍得到了重视。但安全指标的实现,不应过分牺牲其它指标为前提。
如有的技术人员对岩土工程的模型、边界、参数等分析有误,而过分相信定量计算,造成工程的安全性严重偏离实际情况。这种情况正如医生诊断有误,错将病人的阑尾炎当做了肚子痛一样,即使再精确给几粒肠炎宁也不能解决问题的;
有的技术人员大量的进行铜墙铁壁式的工程堆砌,造成了工程的经济性指标明显偏低。这种情况正如医生诊断病症是合理的,但却过分夸大了病情,其结果是虽然处治病害,却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有的技术人员的绘制的图纸“缺斤少两”,用“套图、用程序黑匣子“操作,照猫画虎,不求甚解”,造成图纸与理论、与现场实际情况脱节。好比海市蜃楼,看起来光鲜无比,实则难于实施。记得有一处高约400m的崩塌落石,技术要采用挂网喷砼进行防护。这种几乎难以实现的工程措施在现场提出后,设计人员的回答却是我画出来了你们就要实现,至于怎么实现,你们自己想办法。呜呼,这种可怕的思想一旦反噬于自身,不知设计人员又有何感想。
在岩土工程施工中,现场人员应对设计进行精确的理解,切忌浑浑噩噩、凭感觉施工。工程的关键点控制不住,就可能对工程造成危害。当然 ,由于不平衡报价,投标单价偏低造成的损失也只能自己承担,更不能以偷工减料或拖延工期等方式寻求变通。
其实作为施工方,其在岩土工程产业链中居于最下游的位置,也是产业链中最被各方容易踩踏的弱势一方。一旦出现非自然病害,施工方总是首当其冲而受到问责。有的施工人员怕得罪管理、设计、监理而一味的委屈求全,殊不知,“和平不是求来的,而是凭实力打出来的”。现场施工人员只要有了过硬的技术水平和施工本领,有了真正的实力才会得到强者的尊重。否则,挂靠贴牌式的小包工队,也只能忍气吞声,甚至被扫地出门。
作为施工方的工程师,应认真掌握设计的精髓,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因为设计也会出现失误或错误,世上没有完美无暇的设计,不能一味照图施工。尤其对于一些没有经验的设计师,或缺乏现场实践的设计师,有时也会犯较大的错误。笔者就见过有个设计单位岩土工程专业副总工,居然连锚索的施工工艺也说不清楚,不断的强调锚索的“边灌边拔式注浆、锚索自由段的紧箍环设置”等荒唐事宜。
我们做岩土工程的,不加班熬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曾经做过设计,不扛水泥开钻机,没有和农民工在一个床铺上睡觉,不在一个锅里吃饭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从事过施工。但正是这种先后从事施工和设计,为自己设计时考虑施工现场因素,施工时精准掌握设计意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为,没有相关的设计和施工经历,就不能体现“换位思考”在设计与施工中的重要性。
总之,岩土工程设计与施工,正如一对夫妻,相爱相恨,但总是爱远大于恨。设计人员要时刻想到是自己去施工该如何设计,设计作品完成前应先在自己的脑海中细细演练一遍如何施工;施工人员要时刻领会设计意图,核查现场地质环境与设计的符合性问题。设计与施工只有通力合作,精心设计,用心施工,换位思考,形成命运共同体,方能顺利的完成所从事的岩土工程产业链分工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