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迅猛发展,岩土工程建设对管理、设计、施工等各个环节的要求标准不断提高。尤其是随着我国高铁、高速公路等高标准交通工程的建设,其对岩土工程的容错标准也在不断提升,对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环保性等工程品质标准不断提高。而设计作为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具有统筹全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在整个建设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设计是灵魂”,真是设计在岩土工程产业链中的真实写照。为了有效控制工程质量、工程造价、工程品质,作为灵魂的设计是工程建设中相关各方重点关注的对象,是有效贯彻整个产业链正常建设的关键,是撬动整个工程建设产业链的“命门”,对整个工程建设产业链具有强大的杠杆作用,具有决胜千里的关键作用。
作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设计人员,其设计作品应该具有“管理满意、同行服气、造价节省、施工便捷”的特点。作为设计人员,必须具有“如果是我去管理、或是我去施工,我该怎么设计”的换位思考理念。
记得二十年前,笔者有一次在某特殊地形段设计抗滑桩支挡工程时,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了“任务”而交图。但技术领导看了我的图纸后让我自己考虑如何用我“设计的图纸”去施工,我一时语塞。因为,我绘制的图纸用于现场施作难度实在太大,与其说是一种具有技术含量的设计图纸,不如说是一种简单的图纸绘制。这件事完全改变了我一生的设计理念,让我在今后的施工、设计和咨询等从事的各项工作中时刻牢记设计的真正内涵。
作为国内滑坡、高边坡和地质灾害翘楚的技术单位,当年的铁科院西北分院(现中铁西北院)对设计人员的成长培养理念就值得参考。
1)记得当年还作为稀有人员的大学生,到单位报到后就会分配到施工现场,在技术老前辈带领下一起在现场进行施工、地勘和现场设计。如笔者作为其中一员,当年就曾参与和负责多处工地施工,在工地与农民工同吃同住,扛水泥、开钻机,睡露天,前后经历了五年施工。那几年,手粗的像龟壳、钻机开的比一般的技术人员还要熟练,粗野的露天睡觉也由于有损形象遭到相关单位的投诉.......总之和当年的网红“犀利哥”有得一拼。
2)经过现场锻炼的技术人员分配到设计部位,但仍需去现场设计,并与地质勘察人员在一起探讨,从根本上掌握设计所需要的地质资料和提高技术人员的地质基础。毕竟地质是岩土工程的基础,不能有效的掌握地质知识,就可能使设计人员成为无源之水或受制于人,限制设计人员的成长空间。
3)刚进入设计部门的技术人员,“师傅”严禁我们这些“菜鸟”直接使用相关计算软件,而是让我们通过手算设计,从而达到有效了解软件“黑匣子”中的关键参数的选择和针对性的“幕后”问题考虑。三个月后,方才容许使用软件进行工程设计。这一“培训”流程对我们当年的年轻人受益无穷。不但掌握了施工现场所要求的技关键、明白了岩土工程理论与现场实际如何有效结合,理解了软件计算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为今后一生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多少年过去了,虽然软件程序怎么使用,笔者早已忘记,但手算的能力却仍然铭记于心。
4)单位每年定期举办老、中、青三代人技术交流,即通过老专家的“传”,同事之间的“帮”和技术骨干的“带”,时时帮助技术人员提高技术水平。记得,当年铁科院西北分院(现中铁西北院)最热闹的时候就是徐邦栋、王恭先等十个老研究员和赵肃菖、方建生等技术骨干的授课,以及年轻人在一起“脸红脖粗”的争论。这些良好的氛围为我们“菜鸟”们的快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技术环境。
5)要求每个技术人员都养成记笔记本的习惯,并且每年发表科技论文,论文不要求发表在多高级的期刊上,但要让大家尽量进行工作总结。只有不断的对前期所从事的工作进行总结,才能不断提高自己。也就是说,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设计技术人员,应有“积沙成塔,积腋成裘”的耐心和恒心。因为,人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坚持,只要长期认真坚持十年从事一项,大家都可能成为专家。
6)作为岩土工作者,要求技术人员应有严谨的现场调查态度,毕竟,态度决定一切。作为岩土工程设计技术人员,应严格遵守“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严谨工作。
记得当年在江油涡轮发动机滑坡治理中,80多岁的徐邦栋老先生正在病中,但仍然让笔者陪同从兰州飞到成都(这也是笔者第一次坐飞机),然后转车到江油,在工人背、抱的帮助下,一丝不苟的完成了现场调查。从滑坡所在山体的形成地质历史,一直讲到了抗滑挖出的一个岩块,最后确定的滑坡处治方案获得与会各位大咖的一致认可;王恭先老人家在七十多岁时踏勘现场在山中每天行走几十公里那是常态,即使脚崴了,也仍然拄着随手捡来的树棍完成现场调查......
因为,在他们心里时刻有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信念。老一辈对踏勘现场的重要性和工作的严谨性,正是每一个岩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他们“爬坡上山”“胜过”我们年轻人的精神,正是他们“小心求证”,大胆处治”思想的基石。这种精神是我之后辈所应继承和发扬的,没有“小心求证”,而一味采用过于保守的设计理念,非一个合格技术人员应有的品质。他们老人80多岁尚且能仔细调查现场,我们后辈怎么能站在远处瞭望一下,拍几张照片就作为岩土工程设计的基础资料,此实乃吾辈年轻设计技术人员的最大忌讳。
总之,岩土工程设计除了要具有踏实的地质知识和工程结构理论基础外,还应加强现场工程实践经验的培养。只有多看、多想、多总结,方有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优秀设计人员。“吃亏是福”在这方面就体现的淋漓尽致。有的年轻人不喜欢去现场而喜欢在办公室“画图”,这其实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多去现场调查和现场校核,实战演练,方能成为优秀的设计人员。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一旦进入实战就可能露馅,害人害己。也许多年过去以后,和自己一起毕业的同事都已经是真正的“设计”高手了,而自己仍然可能是一个“绘图员”,这种吃苦在前,方能享福在后的思想,未尝不也是一种人生哲理。
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无人机等高技术装备的出现大大丰富了技术人员的现场调查手段,但其永远只能是技术人员调查的一种有益补充,而不能代替技术人员亲身现场调查。这是因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人,而武器只不过是加速了这种胜负的速度。我们技术人员不能把全部希望寄托于这些高科技,毕竟岩土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老中医学科。当笔者看到有些年轻人以懒于现场调查,不珍惜作为现场设计代表接触现场“地气”的机遇时,有时候真的恨不得上去踢两脚。因为,毕竟他们还年轻,如果快退休了,我也就懒得说了。其实,从大处说,学到本事是为了更好的进行祖国的建设;从小处说,学到本事是自身能力的提高,是自己今后的立身之本。这种利国利己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原标题:岩土工程设计人员成长探讨
稿源: 悠游2019
作者:成永刚
本文仅供学术经验分享之用
转载请注明稿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