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岩土研究院

央企被上“紧箍咒”,PPP新形势下民企的机会来啦?

677 2017-11-09 23:14:34

东南岩土:绿色地下工程建设的领导者



现在说到建筑工程项目,离不开的一个关键词就是“ PPP ”。从2014年开始,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中国掀起了引入现代 PPP 理念及推广应用 PPP 模式的热潮。国务院及中央各部委、各级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激励性政策,鼓励 PPP 模式的大力推广应用。中央企业主动适应改革要求,积极参与PPP项目,有关业务快速增长。


但 PPP 项目的野蛮生长,随之而来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 PPP 项目投资金额大、回报期长、部分项目操作不规范、大量资产负债表外运行等,加大了企业财务风险。

  • 很多项目落地情况不理想,占用资源,增加了成本消耗。

  • PPP 项目的合作模式和采购方式强调投资、建设、运营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的整合和投资能力考察先行,使得整体资信能力偏弱的民营企业在竞争的时候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


当初推出 PPP 模式,其本意之一是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中吸引民间资本,可是放眼望去,目前的现状却是 PPP 已成银行的海洋、央企的饕餮大餐。纵观整个 PPP 市场,毫不夸张的说有些项目的招标条件和规则,就是为央企、国企量身定做的。再者,中小民企资金实力弱,银行方面根本不愿意为民营企业借贷,谈之色变,所以即便是有机会拿到 PPP 项目也无力参与融资,导致民企的“求生之路”愈发艰难。



目前,央企已是PPP项目的绝对玩家。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止9月,今年新成交的项目已经达到3.17 万亿元,而八大建筑央企上半年中标PPP项目总投资额就已超1.5万亿。从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在已公示的社会资本中标PPP项目中,民营企业牵头或单独中标的项目占总数的48%,金额仅占中标项目总额的25%左右。国企中标金额占大头,而且是偏重施工与建设,经营强度较弱。


如果央企独大的情况继续深化,那么一方面确实与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有所违背,一方面也再次陷入重建设轻运营的惯性,同时也对缓解民间投资下滑的不利局面没有帮助,最重要的是在过快的央企PPP增长份额中,其中部分项目实现不了PPP提供公共服务长期效率提高的目的。


因此,为加强中央企业境内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PPP业务财务管理,防范财务风险,近日,国资委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PPP业务财务风险管控的通知》(征求意见稿),通知中提出要求建筑类央企累计对PPP项目投资不超过集团净资产的40%,其他央企比例不超过20%。


有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文件下发,对央企未来PPP的市场份额的拓展在短期内影响较大,这个文件主要是规范央企的PPP项目,避免债务风险,避免预算的软约束,在规范PPP项目规范政府债务的同时,也能为民营资本参与PPP项目腾出一定的空间。


这个通知的出现,表明中国PPP或许将会进入一个由量到质的改变阶段,进入一个重视项目落地,重视项目质量的新阶段。同时,做为主要社会资本方的央企,在接下来的PPP市场中将会收紧投资趋势,那么对于民营资本来说,相对应的机会也就变得多了起来。从市场参与主体的结构角度来说,该通知对央企参与PPP提出限制,那么必然有利于地方国企和民企提高市场份额。



在PPP的新形势下,民营企业应该如何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是每一个企业都要思考的问题。


  • 首先,民企选择PPP项目应量力而行建立全面的风险防范机制。民企要将在各个阶段可能面临的风险考虑充分,结合外部风险和自身经营风险,选择与自身规模相匹配的项目,降低资金投入风险。

  • 其次,民企可通过强强联合或技术互补等多种形式参与PPP项目,从技术和规模上弥补与大型国企、央企之间的差距,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实现合作共赢。

  • 再次,提升自身企业的专业实力。跟央企国企比规模、资质等硬实力,民营企业的优势是比较有限的。而专业则是一个突破口,民营企业能够快速吸引人才打造专业的团队做最专业的事情,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 最后,提升运营能力。运营是PPP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实现项目在全生命周期内降低成本,提升绩效,乃至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核心途径。不仅运营属性强的项目落地的速度在加快,一些传统弱经营性项目的内在运营特征也在不断被挖掘。运营属性比较强的领域,民企中标的市场份额是高于央企和国企的。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企业应该抓住这个机会。


关于PPP建设,国资委给央企戴上了“紧箍咒”,短期是利空,这点也毋庸讳言,但是长久来看,对于民企和国企乃至央企,其实都是有利的。央企可以放慢脚步把现有PPP项目经营好,而民企则可抓住新的机遇,开拓新的更广阔的PPP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