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宝和,研究员,中国工程勘察大师,现为建设部综合勘察研究设计院顾问总工程师。完成了多项国家和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合著了《岩土工程典型案例述评》、《求索岩土之路》、《岩土工程手册》、《中国工程地质学》等多部著作,主要从事工程勘察和岩土工程事业,致力于工程实践、科学研究、规范编制等工作。退休后继续参与重大工程评审、研究成果验收、疑难问题咨询等工作。
抗浮设防水位的争议已经二十几年了。设计单位要求勘察报告提供,没有这个水位怎么设计?但对勘察单位来说,实在也是勉为其难,勘察单位和设计单位之间出现争议。勘察单位提供了一个抗浮设防水位,业主觉得太高,业主与勘察单位、设计单位又争吵起来。业主委托另一个单位评估,这个勘察单位提供了一个较低的水位,勘察单位之间又争了起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论不休。
抗浮设防水位的问题,各地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地区很简单,也没有什么争议,有的地区则争议很大。北京的情况比较复杂,争议也多。
上世纪50年代时,北京市区的水位相当高,接近地表。后来城市扩大,大量超采地下水,水位下降了二十几米。这些年来,大力提倡节水,实施了南水北调,严格限采地下水,因而今后的地下水位会有所恢复。此外,还要考虑连年丰水、官厅水库放水等因素。这些原则性问题大家也都承认,但造成水位上升的幅度有多少,却各有不同的估计。具体到某个工程场地,各单位虽然都做了定量计算,但因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同,结果差别很大,定量计算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有的认为,今后几十年水位肯定会有较大幅度上升,设计时必须防患于未然;有的则认为,小幅回升有可能,升到历史上曾经有过的高水位,根本不可能。
以上是前些年的争议,近几年我已不参与此事,可能已有变化。
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在于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勘察问题。
勘察场地范围通常很小,而抗浮设防水位涉及的是区域性地下水、地面水的大范围问题。既要掌握当前数据、历史数据,更要评估未来几十年的数据,时间跨度很大。还涉及水资源量、供水需求、地下水开采、跨流域调水、水库放水、水务部门调配等多方面问题,涉及城市发展、生态环境、国家政策等全局性、综合性的大问题。这里既有自然科学,又有社会科学,计算只是一种手段,未来政策性取向才是决定性因素,一个勘察单位怎么能够胜任?
个人认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以城市为单位,由地方政府主导,组织相关部门,进行专题研究。以主管部门的名义发布,每隔几年修订一版,滚动前行,逐步完善。
像地震区划,是科学问题,又不完全是科学问题。
再重申一次,各地差异很大,以上意见没有普遍意义,要因地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