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开挖必定会引起邻近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而且土体的变形是不均匀的,愈接近基坑中心的位置变形愈大。可明显观测到基坑开挖影响的范围约为开挖深度的1.5~2.0倍。过量的变形将导致邻近建筑物和市政管线的正常使用甚至导致破坏,而且由于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会引起邻近居民的心理压力,由此引发的纠纷常影响工程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对邻近建筑物和管线进行监测。监测的主要目的是∶根据观测数据,及时调整开挖速度和支护措施,保护邻近建筑物及管线不因过量变形而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使用功能,对邻近建筑物和管线的实际变形提供实测数据,对邻近建筑物的安全作出评价,使基坑开挖工程顺利进行。
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及管线影响的监测内容主要为∶建筑物及管线的平面位移及垂直位移、建筑物裂缝、建筑物主体倾斜等等。监测范围宜从基坑边起至开挖深度约2.0~3.0倍的距离,监测周期应从基坑开挖开始,至地下室施工结束止。
14.8.1 建筑物及管线的位移监测
建筑物 上观测点的布设应根据其结构特征,应能反映地基的变形情况。观测方便,易于保护。每栋建筑物观测点的数量不宜少于六个点,一般可设在以下位置;
(1)建筑物的四角处和中部位置;
(2)高低层或新旧建筑物连接处两侧,纵横墙交接处;
(3)建筑物沉降缝、施工缝两侧;
(4)不同的基坑形式交接部的两侧;
(5)受堆荷和振动显著影响部位,基础下有暗沟,防空洞处。观测标志可设在墙(柱)上,或设在基础上。
管线上观测点的数量.应征求管线主管单位的意见。一般应在2~3 节管线上设一观测点。观测标志可用抱箍直接固定在管线上。在不宜开挖的地方,可用钢筋直接打入地下。其深度与管底平齐,作为观测标志。
建筑物及管线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观测,应按 13.2节地的具体规定和要求。
建筑物裂缝的观测
建筑物裂缝的观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1.基坑开挖之前的调查
基坑开挖之前应收集邻近建筑物的以下有关资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设计图和施工技术文件.质量检查和验收记录,竣工后的实际用途,有无改建、接建、加层等等。
仔细检查建筑物原有的裂缝,对发现的每一条裂缝的末端用铅笔作一道与裂缝垂直的标志。标志旁注明;观测时间、裂缝长度、裂缝最宽处和宽度,拍相片保存。需要监测的裂缝统一编号。裂缝所在墙面上绘制坐标方格网以利于观测和记录。
设置观测标志;观测期限较长时,采用镶嵌或埋入墙面的金属板标志;观测期较短或要求不高时。可采用油漆平行线或用粘结剂粘贴金属片标志;使用专用仪器设备观测的标志,可按具体要求设计。
2.基坑开挖过程中的监测
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每天应由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对邻近建筑物进行肉眼巡视,检查旧裂缝的发展,测读裂缝末端在坐标方格网上的坐标值,测量裂缝宽度值。测量仪器可用小钢尺、游标卡尺或测缝仪。裂缝宽度要量至0.1mm。记录裂缝位置,形态和尺寸,注明日期,附必要的照片资料,及时发现新裂缝。
14.8.3 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1.观测点和测站点的布设
观测点应设在沿对应测站的主体竖直线上,如;矩形建筑物的主要墙角线、塔形、圆形建筑物的两边线或中心线、建筑物内部竖向通道的中心线或一侧边线等等。
测站点的布设∶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测站点应设在与照准目标中心联线呈接近正交或呈等分角的方向线上,并离开照准目标1.5~2.0倍目标高度的距离的固定位置。当利用建筑物内部竖向通道观测时,测站点可设在竖向通道底部的中心点。
观测点可采用埋入式标志。不便于理设标志的观测点可选设在视准线便于切合的认定位置。测站点宜采用带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埋设标志应在基坑开挖之前,在经纬仪或垂线测量下进行,使每条主体竖直线上的标志位于铅垂线上,每条竖直线宜设上、中、下三个标志。
2.观测方法
当从建筑物外部观测时,宜选用投点法和测水平角法,当利用建筑物内部竖向通道观测时,宜选用正垂线法。对于较低的建筑物,也可采用吊垂线的方法进行测量。建筑物主体倾斜观测精度,可参照14.2节中的有关规定。
资料整理及监测成果报告
每次观测到的建筑物及管线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建筑物裂缝及主体倾斜的发展,应立即向有关部门抄报。报表中包括本次位移量及累计位移量,应有分析意见。如发现异常现象,应立即复测核实,明确无误后才能报送。对于位移量、裂缝宽度和主体倾斜度,都应事先制定数量值和变化速率的警界值。超出警界值应分析原因,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当地下室施工完毕后,提供基坑开挖对邻近建筑物及管线影响的监测报告,报告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观测点布置图;
(2)观测方法、观测周期、精度要求;
(3)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的全部观测成果汇总表和位移时程曲线;
(4)建筑物裂缝的全部观测成果汇总表;
(5)建筑物主体倾斜的全部观测成果汇总表;
(6)提出由于基坑开挖引起的建筑物及管线位移的数量,裂缝发展程度,建筑物主体倾斜量等等结论性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