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沟排水
基坑开挖至接近地下水位时,应先在基坑边线外侧开挖排水沟。沟深宜以不形成流砂、潜蚀等不良地质影响为准。—般干基坑底面(开挖面)以下0.3~0.5m。沟底设为0.3%~0.5%的坡度,使地下水沿明沟流向集水井。
当基坑开挖至预定深度后,应对排水沟和集水井进行修整完善,在沟底填筑砾料,沟壁不稳时还须进行支护。利用砖石干砌或用透水的砂袋。 当排水时间较长时,可沿排水沟铺以水平集水管(即过滤器管),见图3-28,按管井有关规定埋于排水沟中,并与集水井相连,便利工地施工管理。集水管材料多为透水混凝土管、钢管和 PVC 塑料管等。
集水井多设置于基坑拐角。除承担排水沟汇水外,还可以起到降低周围地下水位的作用。因此,其井壁在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应具有透水滤砂作用,故井壁外侧填以砾料。集水井深一般低于排水沟lm 左右,其容积大小决定于排水沟的来水量和水泵的排水量。宜保证水泵停抽后30min 内基坑坑底不被地下水淹没。
当施工场地宽大,基坑较浅,不致产生流砂、管涌现象,排水历时长,井点排水不经济时,也可在基坑外围预先开挖明沟进行排水。见图3-28(c)所示。
2.轻型井点降水
轻型井点降水受单井点出水量小的限制,适用于以下条件∶
(1)弱-中等透水性含水层。如粉质黏土、粉土及中细砂等;
(2)要求降低水位一般小于5~6m,当要求水位降低较大时,可采用二级或多级,形成阶梯式接力叠加降深(图3-29);
(3)基坑降水面积较小,宽度小于二倍设计降深条件下的影响半径;
(4)根据经验,轻型井点常按下列要求布设∶
井点距坑壁不小于1.0~1.5m,井点间距一般为0.8~2.0m。
井点管长5~7m,下端滤管长1.0~1.7m,下端深度要比坑底深0.9~1.2m。当要求降深大于6m 时,采用多级降深,每增加3m,增加一级,最多为三级。
当基坑宽度大于2倍影响半径(在试验的降深条件下)时,可在基坑中间加布井点;当宽度较小(<2.5m),要求降深较小(<4.5m),可在地下水的补给一侧布设一排井
点,两端延伸长度一般不小于坑宽为宜。若此时隆深达不到要求,或含水层为粉砂时。则沿基坑两侧各布设一排。
轻型井点管过滤器顶端埋置深度(图3-30),按下式计算∶
3.喷射井点
利用井点下部的喷射装置,将高压水(喷水井点)或高压气(喷气井点)从喷射器喷嘴喷出,管内形成负压,使周围含水层中的水流从管中排出。
喷射井点类似于轻型井点(滤水管直径小、长度短、非完整井、单井出水量小等),但总降水能力强于轻型井点,故适用范围较广。成井工艺要求高。 工作效率低。最高理论效率仅 30%,运转过程要求管理严格。
4.管井井点
利用钻孔成井,多采用井点单泵抽取地下水的降水方法。一般当管井深度大于15m 时,也可称为深井井点降水。
管井井点直径较大,出水量大。适用于中-强透水层。如砂砾、碎卵石。基岩裂隙等含水层.可满足大降深、大面积降水要求。
5.各类井点适用范围
工程上常采用各类井点降低地下水位,目前常见的井点类型有∶轻型井点、喷射井点、管井等。
基坑降水中常见的井点类型及其适用范围见表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