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点布置涉及各监测内容中元件或探头的埋设位置和数量,应根据基坑 工程的受力特点及由基坑开挖引起的基坑结构及周围环境的变形规律来布设。
(一)桩墙顶水平位移和沉降
桩墙顶水平位移和垂直沉降是基坑工程中最直接、最重要的监测内容。测点一般布置在将围护桩墙连接起来的混凝土圈梁上,水泥搅拌桩、土钉墙、放坡开挖时的上部压顶上。采用铆钉枪打入铝钉,或钻孔埋设膨胀螺丝,也有涂红漆等作为标记的。
测点的间)距一般取为8~15 m,可以等距离布设,亦可以根据现场通视条件 地堆载等其体情况合理布置。测点间距的确定主要考虑能够据此描绘出基坑围护结构的变形曲线。对于水平位移变化剧烈的区域,测点可以适当加密,有水平支撑时,测点布置在两根支撑的中间部位。立柱沉降测点应直接布置在立柱桩上方的支撑面i上,对多根支撑交会受力复杂处的立柱应作重点监测,用作施工栈桥处的立柱也应重点监测。
(二)桩墙深层侧向位移
桩墙深层侧向位移监测,亦称桩墙测斜,通常在基坑每边上布设 1个测点,一般应布设在围护结构每边的跨中处。对于较短的边线也可不布设,而对于较长的边线可增至 2~3个。原则上,在长边上应每隔30~40 m 布设1个测斜孔。监测深度一般取与围护桩墙深度--致,并延伸至地表,在深度方向的测点间距为0.5~1.0 m。
(三)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土压力测点布设
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土压力监测应设置在围护结构体系中受力有代表性的位置,土体分层沉降和孔隙水压力计测孔应紧邻围护桩墙埋设,士压力盒应尽量在施 工围护桩墙时埋设于上体与围护桩墙的接触面上。在监测点的竖向位置上主要布置于;计算的最大弯矩所在的位置和反弯点位置、计算水土压力最大的位置、结构变截面或配筋率改变的截面位置,结构内支撑及拉锚所在位置。这与围护桩墙内力测点布设的位置基本相同。土体分层沉降还应在各土层的分界面上布设测点,当土层厚度较大时,在土层中部增加测点, f隙水压力计一般布设在土层中部。
(四)土体回弹
回弹测点宜按下列要求在有代表性的位置和方向线上布设∶
(1)在基坑中央和距坑底边缘 1/4 坑底宽度处及特征变形点必须设置,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点数。
(2)基坑外的观测点,应在所选坑内方向线上的一定距离(基坑深度的1.5~2.0倍)布设。
(3)当所选点遇到地下管线或其他建筑物时,可将观测点移到与之对应方向线的空位上。
(4)在基坑外相对稳定或不受施工影响的地点,选设工作水准点,以及为寸找标志用的定位点∶
(五)坑外地下水位
施筑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的基坑工程,用护结构止水能力的优劣对一相邻地层和房屋的沉隆控制至关重要。开展基坑降水期间坑外地下水位的下降监测,其目的就在于检验基坑止水帷幕的实际效果,必要时适当采取灌水补给措施,以避免基坑施工对相邻环境的不利影响。坑外地下水位 一般通过监测并监测,井内设置带孔塑料管,并用砂石充填管壁外侧。监测井布设位置较为随意,只要设置在止水帷幕以外即可。如能参照搅拌桩施工搭接、相邻房屋与地下管线相对密集位置布设则更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监测井不必埋设很深,管底标高- ·般在常年水位以下 4~5 m。
(六)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应包括基坑开挖3 倍深度以内的范围,建筑物以沉降监测为主,测点应布设在墙角、柱身(特别是能够反映独立基础及条形基础差异沉降的柱身)、门【边等外形凸出部位,除了在靠近基坑一侧要布设测点外,在另外几侧也应设测点,以作比较。测点间距应以能充分反映建筑物各部分的不均匀沉降为宣,不同的基坑交接处的两侧也应布置测点。管线上测点布设的数量和间距应听取管线主管部门的意见,并考虑管线的重要性及对变形的敏感性,如上水管承接式接头一般应按 2~3 个节度设置I个监测点,管线越长,在相同位移下产生的变形和附加弯矩就越小,因而测点间距可大些,在有弯头和丁字形接头处,对变形比较敏感,测点问距就要小些。
在测点布设时应尽量将桩墙深层侧向位移、支撑轴力和围护结构内力、土体分层沉降和水土压力等测点布置在相近的范围内,形成若十系统监测断面,以使监测结果互相对照,相互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