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复合式支护结构

525 2021-06-09 10:52:28

复合式支护结构是指由土钉、锚杆与加筋水泥土桩墙形成的复合式支护体系,可代替挖、钻孔桩等支护体系,同时也省去喷锚支护的面层,当竖向水泥土桩出现分叉等质量问题时,可采取人工抹面及挂网喷射混凝土的补救措施,而典型的支护结构一般不在加筋水泥土墙面上施作挂网及喷射混凝土。

插入刚性管、型钢等刚性筋时,一般采用静压、振动法和锤击法,竖直向插入的钢筋和型钢可以在基坑失去作用后回收。插入钢筋或型钢要求进入坑底以下 1.0~2.0m。

斜向的土钉及锚杆间距按 1.2m×1.2m 或 1.5m×1.5m 梅花形布置,土钉长度应超过破裂面并延伸1倍,锚杆长度应超过破裂线并延伸 2 倍。有条件时,可采用有扩大头的土钉和锚杆,这样既可提高抗拔力,又可减少土钉和锚杆的长度。

可采用槽钢或工字钢作锚杆腰梁。土钉腰梁可采用上下两根粗钢筋组成,一般选用直径 28mm 的粗钢筋与土钉钢筋焊接。

(1)在较好的层状土层中,可采用土钉或锚杆与加筋水泥土桩墙相结合形成复合式支护结构(图 9-6)。

image.png

(2)竖向加筋水泥土桩墙的插筋可采用型钢、钢筋或非金属筋等。筋材可插入水泥土桩体中间或桩体的边侧。

(3)根据工程具体情况和场地条件,可采用单排或多排咬合加筋水泥土桩墙,桩长应嵌入不透水层 1.0~2.0m。

(4) 土钉或锚杆以及加筋水泥土桩墙的设计计算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关于土钉墙和重力式墙计算的有关规定。

加筋水泥土桩墙的结构与设计与本章 9.1节相同。土钉、锚杆的设计、施工、验收可参见《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1999)和《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YB 9258—1997)的有关规定。

当有条件时,基坑顶部可放 1.0~2.0m 宽的坡,以减少基坑深度及土的侧压力。基坑土方开挖时,应先挖墙边土再挖中间土。

墙边挖宽度为4~6m,以便于土钉、锚杆施工,这样可形成挖十施工与地锚施工同步进行。基坑土方开挖前应先在坑中设降水井或明沟排水,做到先降水后开挖土方。

可将搅拌桩体、桩锚体和土体视为一个刚体,进行下列 3 方面验算∶ 

1)滑移稳定验算∶沿支护体底面滑动【图9- 7 (a)】。

image.png

2)倾覆稳定验算;绕支护体底面层 O点 (墙趾)倾覆,或支护体底面产生较大的竖向压力,超过地基土的承载能力 【图 9-7(b)】。

3)整体稳定验算∶连同周围和基底深部土体的滑动 「图 9-7(c)】。

以上 1)、2)两种情况与重力式挡墙在主动土压力作用下的失稳相同。当入土深度较大时,可考虑主、被动土压力的共同作用。可参考相关规范进行验算。

以上 3)中沿深部圆弧面滑动破坏,只可能发生在基底为软弱土体的情况下。可参考边坡稳定的计算方法进行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