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背景、目的及意义 调研背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伴随着大型市政设施的施工及大量地下空间的开发,深基坑工程大量涌现,并向超深、超大方向发展。然而由于基坑设计理论不尽完善、施工的不可预见性、地层变异性大,周围环境的错综复杂,深基坑施工所造成的基坑坍塌、建(构)筑物倾斜或开裂、道路沉陷、管线爆裂等事故屡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引起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在国务院颁布的《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列出了七大危险性较大的建设工程分部分项工程,基坑工程占了其中的两项;基坑支护与降水工程以及土方开挖工程,可见基坑安全已成为工程建设领域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
唐业清教授曾对全国160 余项深基坑事故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调查分析,从这些事故分析中得出这一结论;任何一起基坑工程事故无一例外地与监测不力或险情预报不准确有关。换言之,如果基坑工程监测与险情预报准确而及时,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就可以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说,可以将事故所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
在工程实践中,人们认识到基坑工程监测既是实现信息化施工、避免事故发生的有效措施,又是完善、发展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提高施工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基坑施工的严密监测可以为施工及时提供反馈信息;为基坑周围环境进行及时有效的保护提供依据;将监测结果反馈设计,通过对监测结果同设计预估值的比较、分析,检验设计理论的正确性,并且可以为今后的优化设计提供依据。
我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和新世纪初先后颁布了《建筑基坑工程技术》YB 9258— 97、《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 2002、《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 等国家规范、规程及行业标准。这些规范规程中都有涉及基坑工程的条文。对于基坑监测而言,这些现行的规范规程存在一些不足∶
(1)现行规范规程的技术内容更多的是针对基坑设计和施工,与基坑监测有关的技术条款和规定较少,而且大多为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明确的技术指标。
(2)对于同—内容的监测要求,各规范规程也不尽相同,缺乏统一的标准。
(3)相关标准颁布实行已有数年,其中,《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99 及《建筑基坑工程技术》YB 9258—97 颁布已经逾十年,而这段时间正是我国基坑工程飞快发展的时期,此间,基坑监测技术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目前基坑工程中的监测指标是根据这些规范规程的原则由工程设计人员确定的,缺乏科学性和可靠性。基坑工程施工中监测技术指标及技术要求的缺陷,监测行为的不规范,使得监测成果的可靠性大大降低,给基坑工程的安全性留下了一定隐患。鉴于此,对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有其必要性。
2004 年山东省建设厅颁布了山东省工程建设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在我国首先对监测项目、测点布置、监测方法及精度要求、监测频度、监控报警、数据处理与信息反馈作了较为具体规定,实施后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2006 年,上海市也颁布了工程建设规范《基坑工程施工监测规程》DG/TJ 08—2001—2006,提出了监测等级的概念,并针对不同的监测项目给出了具体的监控报警值,为监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技术指标。这些有关基坑工程监测地方标准的颁布,一方面说明了基坑工程监测技术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基坑工程监测技术正趋于成熟。在此基础上,对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进行系统地研究有其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