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作中接触的基坑维护项目较多,发现很多项目基坑围护设计大幅度超成本目标,开发商非常头疼。设计中的成本控制不达预期,导致设计部门跟成本部门冲突比较大。
案例
宁波某商业广场项目,地下单层地下室,基坑围护成本目标800万,实际施工成本1500万。
杭州某项目,地下三层地下室,成本目标2800万,施工图测算成本6900万,严重超成本目标。
浙江温州某项目,基坑造价超成本目标,原成本目标5000万,最终施工成本8000万。
基坑成本超过目标成本,成本爆表的情况较普遍,项目基坑设计过程中发生设置成本目标时未考虑的意外情况。
这些项目有些通过方案修改,调整支护类型,降低了部分成本,最终与目标成本接近。还有些项目最后开发商无可奈何,只能说服大领导接受现实,修改目标成本,既减少利润目标。
分析此种情况,主要原因是目标成本的确定过程比较粗糙。前期一般是找三家单位出个方案,做个预估造价,再根据这个造价作为目标成本。到后期实际做施工图的时候,会发现根本实现不了。设计单位只能找理由推脱,现场情况没有做充分调研。
再者一开始设计院造价报的太高,肯定就没机会了,所以都不敢报高。但是一旦最终确定设计单位,设计方的思维模式就会转变,就以保守、省事为目标进行设计,不再有省钱的动力。
虽然开发商不会以造价最低的来选单位,但是肯定不会选太贵的。一个预估造价3000万,一个预估7000万,开发商怎么选设计单位呢。前期各部门都不重视,很可能现场都不去看。但这也是体制机制问题,没有一个客观的评判标准。
所以目标成本的锁定需要非常慎重,否则后面就是无限的痛苦。
再者后期的时候,设计院是没有动力实现开发商内部的目标成本的,压力都是在开发商设计部那里。开发商没有太多手段管理设计院,基坑设计又比较专业,一般人不懂,不敢提出调整意见。
种种复杂的原因导致基坑造价超目标成本,成为比较普遍的管理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