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东合南岩土』官方网站!

岩土研究院

压缩空气储能地下人工洞室:中国突破五项世界纪录的“能源地堡” | 技术前沿

9 2025-08-20 10:04:41

18兆帕高压密封、110米浅埋深、2万次循环寿命——中国团队在深山攻克世界级难题

在湖南长沙望城区的地下110米深处,两座巨型“岩石电池”正在悄然改变中国能源格局。2025年8月17日,中国能建数科集团在此创下五项世界纪录:全球最高压力(18兆帕)、最严密封(气体损失率趋近于零)、最高可靠性(“双168小时”连续验证)、最全感知(数万传感器实时监控)、最高效率(98%能量转化)的人工硐室储气库。这项突破标志着我国全面掌握压缩空气储能地下洞室核心技术,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装上“绿色充电宝”。

关键词:压缩空气储能|人工洞室|刚柔复合密封|浅埋抗抬升|变分数阶模型|沙戈荒基地|多能并储


2025082001.jpg


一、为什么非用人工洞室?盐穴已不够用了

地质条件突围

我国三北地区新能源富集区多为花岗岩山地,盐穴资源不足传统储气库的20%。而人工洞室可直接在坚硬岩层中爆破开挖,选址灵活度提升3倍以上。全国在建/规划CAES电站中73%采用人工硐室,三北地区比例高达80%。

地下人工洞室选址关键因素汇总表


25082001.png


经济性碾压

50MW电站(需10万m³储气)为例:

地上钢罐:造价超1.2亿,占地≈12个足球场

地下洞室:利用岩体承压,成本降低60%

刚柔复合密封体系:围岩(骨架)+混凝土衬砌(传力桥)+丁基橡胶/钢板(气密层)


2025082002.jpg


围岩-衬砌-密封层三元组合结构


25082004.png


二、三大技术攻坚战:中国方案破局

攻坚战1:密封层扛住2万次“高压呼吸”

  • “刚柔复合”密封系统(中国能建八大首创之一)

  • 柔性变形层0.5mm薄钢板+丁基橡胶,专司密封

  • 滑动界面:纳米涂层摩擦系数≤0.03,释放温度应力

  • 带缝混凝土衬砌:主动控制裂缝宽度<0.2mm

  • 残酷对比:日本项目日漏气0.2% → 中国试验平台漏气率趋近于零

攻坚战2:岩石抗住200℃“冷热暴击”

  • 温度场控制革命通过分布式布管技术破解“闷顶效应”,洞顶与洞底温差从80℃降至15℃

  • 岩石疲劳模型中科院变分数阶损伤本构模型精准预测30年后围岩变形,误差<3%

攻坚战3:浅埋洞室抗抬升设计

  • 传统挪威准则:埋深>500米(经济性差)

  • 中国创新模型(徐英俊团队):

    • 安全系数K = (岩体自重G + 抗剪力τ) / (内压P×1.2 + 浮力Fb)

    • 平江试验证实:110米花岗岩洞室可稳定承载10~20MPa压力

    • 相比传统设计减少埋深20%,造价下降35%

地下人工洞室项目概况


2025082005.jpg
25082006.png


储气库上覆岩体抗隆起概念模型Kim传统模型)


25082007.png


储气库隆起破坏模式(徐英俊团队)

三、工程前沿:从实验室走向沙戈荒

全球首个300MW示范工程落地酒泉

项目
参数
技术突破点
甘肃酒泉
装机300MW/年发电5.9亿度
全球首套人工硐室系统
长沙试验库
双洞110米/20兆帕
“双168小时”极限验证
内蒙示范
10万m³/10兆帕
率先应用FRP密封层


25082008.png


甘肃酒泉

“我们白天钻洞子,晚上算数据,在深山坚守700天”——中国能建首席专家万明忠揭秘技术攻关历程

四、未来趋势:向多能联储跨越

结构革命:大罐式洞室崛起

  • 单体仓筒(直径35-45m,高60-100m)替代隧道群,开挖量减少30%

  • 恒压储气库专利:柔性气囊+静水压力平衡,空间利用率提升50%

材料革命

  • 玻璃钢(FRP)密封层:比钢板轻50%,耐腐蚀

  • 自修复混凝土:自动愈合裂缝,中科院已开展试验

设计范式颠覆“放弃‘零裂缝’幻想,用可控变形换经济性!”——孙冠华团队主张

标准体系成型

2025年8月启动两项国标:《监控系统规范》《膨胀机技术规范》,为产业扫清技术障碍。

结语:万亿储能市场的中国答案

随着酒泉300MW项目年底并网,人工洞室压缩空气储能正式迈入规模化应用阶段。这项诞生于中国深山的创新技术,正推动能源储备从“单能存储”向“多能并储”跨越——未来同一洞室既可储空气又能储氢储氦。


25082009.png



转发讨论:

三北新能源基地最需要哪种储能?
A. 人工洞室压缩空气 - 适合荒漠山地
B. 盐穴储氢 - 依赖特定地质
C. 液态金属电池 - 城市调峰首选
欢迎留言选择你的“能源心脏”!


东南岩土智库 | 深地工程前沿


主要参考文献及数据来源:

(1)孙冠华. 压缩空气储能电站地下内衬硐库关键技术(2024)

(2)杨雪雯等. 压缩空气储能地下人工洞室研究现状(2023)

(3)Kim H.M. et al. Stability of Lined Rock Caverns under Cyclic Loading (2021)

(4)中国能建储气密封循环试验报告(2025)

(5)国家能源局《新型储能技术白皮书》(2025)

(6)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刊(2025.08)